中国设计如何落地

 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到大栅栏迷宫般的胡同,从751艺术专区到草场地艺术村落,“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展示几乎横贯整个北京城。

 

 围绕“设计之都,智慧城市”的主题,本届国际设计周以开幕活动、设计大奖、主题展览、设计讲堂、主宾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市)、设计之旅和设计消费七项主体内容为核心,来自20多个国家的1800余名设计师及设计机构代表参与活动。据介绍,截至103日,设计周活动吸引观众超过500多万人次,达成设计交易额65.8亿元。

 

 全世界的设计周越来越多,巴西、印度、新加坡和阿拉伯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地区都设有两年或三年一度的设计周活动。谈及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其他国际设计活动的区别时,设计周总策划人毕月说:“如果北京国际设计周想要加入其中,就必须更加注重本土化而非国际化。21世纪的中国,其智慧和文化形态都受到国家转型期的复杂因素影响,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地理界限和学科界限逐渐消亡,于是,像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样的活动应运而生,它真实反映了一个地区是如何用设计谋新意,又是如何为设计而创新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在建立自己的文化秩序和分题形式,它不是效仿已有的设计周,因为效仿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果。”

 

 对于同样的问题,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创意总监、美籍华裔策展人陈伯康给出的回答是:“北京设计周与其他相比,一个巨大的差别是我们不是围绕一场贸易展搞活动,而是一个以文化为定位的活动。在中国,设计还是个相当新的事物,我们的目标是,一方面使设计成为乐事,促进思想上的酝酿,而不是搭起销售柜台;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中国感兴趣,很关注,这里是你拥有试验自由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因为你正处于某个过程的开始阶段,但你工作的对象将对全球产生影响。”

 

 终端消费拉动前端设计

 

 主办者对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定位,首先是与公众互动的“展示周”、是与专业互动的“交流周”、是与产业互动的“交易周”,培育北京设计市场是本届设计周的主要目标,其中“设计消费季”是主体活动之一,也是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在“设计消费”新理念的指导下,举办行业设计消费季和商圈设计消费季活动,引导北京消费结构向高端方向发展。

 

 “当代MOMA商圈消费季”的举办,是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将活动场所从创意园区延伸到热点商圈的体现,也是当代MOMA及当代置业集团致力于打造高端文化社区综合体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把当代MOMA这座集画廊、艺术空间、私家定制、餐饮酒店、演出场馆、工作室为一体的艺术园区与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目的就是实现终端消费拉动前端设计,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不是物品,而是设计。设计成为我产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说。

 

 “设计本身具有消费的属性,和艺术不同的是,设计可以制造出来,进入市场产生价值,并且价值的体现是和设计消费相联系的。一方面,百姓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享受到设计带来的改变(设计消费活动本身就是无形化的产品)。设计可以把展出的作品通过消费变成商品。从另外的角度,它促进了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周很短暂,百姓很难找到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和设计产生更密切的互动。如果通过消费的方式引入,就可以和设计建立一种长期关系。”清华美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付志勇说。长久而言,设计周应该使影响力更具延续性,才能让设计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周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随着人们对商品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现代设计不仅仅只满足于功能的需求,还要考虑成本和情感的需求。人们买了产品就是买了设计,买了品牌文化,买了一种体验。“由设计师主导的产品本来就具有产品的属性,设计原型本身就可以被购买。如今,从原型到产品的商业周期短了,设计可以被直接消费的可能性提升了,不再只局限于通过企业研发、生产、推销给消费者,一个设计在初期就可以被消费,从而获取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再生产。”对于设计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央美院副教授费俊这样说道。

 

 曾辉说:“中国是未来最大的设计消费市场,今年我们迈出第一步来推动设计消费理念,未来还坚持这个发展方向,形成尊重原创、尊重设计的大局意识,为北京设计市场搭建平台,通过可持续推动,让北京成为国际及中国原创设计的交流中心,成为设计版权的采购中心,成为设计消费推广中心,沿着这个发展趋势不断向前迈进。”

 

 中国设计离国际化水平有多远

 

 中国设计离国际化水平有多远?这也是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热点话题。费俊说:“其实,中国并不乏好的设计,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孵化好设计的生态环境,西方的设计强国不是强在拥有几个好的设计师,而是强在有成熟的设计产业,使好的想法不被浪费,并有获取资源的平台。而在中国,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实现想法的成本过高,没有孵化好设计的创新平台,使得大量怀有原创梦想的设计师出于生存压力,只能为别人做美工。中央美院设计方向的毕业生很多都有创业梦想,但往往因为找不到投资方或不善于产品的生产销售,再加上各种政策壁垒的阻碍,不得不中途放弃经营自有品牌的追求。以设计周为平台,征集想法,汇聚有产品设计、运营、策划背景的人才组成导师队伍,对初创企业进行辅导,加快产品落地,同时吸引企业的后续资金支持,这种团队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费俊认为,院校不能只局限于设计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搭建资源平台,让设计者早期的创意得到形成和发展,这样才能降低创业的风险。

 

 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在本届设计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单纯设计完全转化为产品的作品随处可见。同济大学在751广场的老火车里展示其“光明城”系列出版物,而中央美院则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博]展示其年轻研究生的新作。策展人丁肇辰表示,大学生的设计做成了完整的产品后展出,这样更容易被消费者接纳,找到市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设计师的眼界只停留在当下,更关注即将推出的产品所带来的既得利益,而许多跨国企业则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他们更注重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法国设计师品牌LEXON创始人René Adda认为,设计本身要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产品设计。同时我们也在考虑产品简单的功能性,我们认为要把功能做得很简单、很基本、很实用。“比如说收音机、钟等等。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芬兰的设计博物馆里呈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小学生书包里放了什么、40年代士兵的背包里放了什么、50年代家庭妇女的抽屉里放了什么、60年代超市里放了什么、70年代办公室里放了什么。这才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被大家接受了的、影响人们行为的设计,而不是炫、不是作秀。”

 

 设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心

 

 “在提倡从简、反对资源浪费的当今社会,设计应该回归它的本真,应该是朴实的、合适的、环保的,而过度装饰和繁缛奢华绝不是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年度设计大奖获得者赵羽说。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手作之美──现代手工设计展”中,苏州雅扇手工设计项目获得年度设计大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水滴壶设计、楚和听香服装设计、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中国古典家具APP交互设计等,都体现了东方禅意、古典韵味和低碳环保的理念。“属于中国自己的创意设计,必将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灵感、溯源、归真,中国设计才能让世界看见。”赵羽说。

 

 中国自古就是传统工艺强国,但现今却跟随西方的潮流,一味模仿,缺乏自己的独创性。费俊认为,现代设计还谈不上创新,能把历史上沉淀的设计基因回溯回来就很不错了,为什么颐和园画舫上的彩绘,现在即使再高科技的手段也模仿不像?那是因为文化断代了,没有传承下来。中国人是有设计基因的,但是需要文化来支撑,在今天看来,做到这点似乎有点高不可攀,设计只有建立在文化自信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的时候,才能回归本土化。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工艺同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相结合才是中国当代设计的最佳选择,但还需要时间。

 

 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或许设计展上的许多创意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一二。如果你想念远方的亲人,动一动EMO毛茸茸的小手,远在另一个城市的“他”即可感受到你的思念;如果你想在绿色环境中锻炼身体,那么可以试试“生态智能氧泡”,在里面骑上脚踏车锻炼时,产生的能量即可给空气净化装置供电,让参观者在健身的同时为空气净化也做出贡献

在线
客服
会员
特权
代客
制作